深读《丰田自工序完结实践指南》一书,其将"自工序完结"概念从生产车间提炼为管理哲学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生产流程的优化方案,更是一场制造业的自我救赎运动。(综合车间王淼)
1、质量管控的范式革命
传统制造业的质量管控依赖事后检验,如同流水线上的 "质检祭司",这种末端治理模式造成了惊人的质量成本。“下道工序即客户”的服务理念,则创造性地将质量防线前移,要求每个工序都成为独立的质量堡垒——职工被赋予"工序指挥官"的权限,任何细微的瑕疵都会触发系统的紧急停止。这种对缺陷零容忍的态度,印证了质量控制从“事后补救”向“源头预防”的转型。
2、生产系统的生态重构
“自工序完结”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改良,更是生产系统的协同进化。可视化管理系统与标准化作业体系构建起自我迭代的生态机制:当工序节拍出现细微偏差时,要将改善提案系统与部门协作机制会同步启动,综合生产一线优秀经验转化为流程优化方案。将这种自主组织的协同模式,助力生产系统的动态调整能力的提升,加快管理体系从“刚性控制”向“柔性进化”的转变。
3、管理哲学的东方智慧
“自工序完结”的底层逻辑渗透着东方哲学的实践智慧。不同于西方科层制管理的线性思维,其强调“现地现物”的现场主义,在流程设计中保留适度的弹性空间——这种“留白”理念符合东方哲学中“过犹不及”的辩证思维。这种兼顾精确性与柔韧性的平衡智慧,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差异化的视角,体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工业体系的融合。
2025年集团提出了“自工序完结·全品质守护”全员质量提升专项行动,更是将生产现场作为重中之重。
首先,对于车间的一线员工来说,立足本岗的同时,要联系自身上下道工序,充分发掘技术难点与效率痛点,积极提出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及可行性改善建议,遵循积极探索的思路不断完善;
其次,对于我个人在自身岗位中践行“自工序完结”,会不断在工艺改进工作中兼顾效率和品质,从设计上不仅考虑处方组成、原料炮制,还要着眼于药品制剂方法、原辅包材品质等,符合投产合规要求,同时从产线产能情况匹配度入手,避免临时性产线生产节奏调整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影响;
最后,我认为“自工序完结”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现场的QC小组活动、提案改善和设备自动化程度改进上,还要注重在生产现场以外的各个职能部门配合协调上,以便更加适应产业结构的新调整,在当代质量与成本兼顾的中药制造企业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“自工序完结・全品质守护”绝非一时的专项行动,而是一场需要全员躬身入局的持续提升。它号召乐仁堂每位员工成为质量与效率的“守门人”,每个部门化作协同进化的“齿轮”,携手共进,助力我们的企业持续提质增效、不断腾飞发展。